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欢迎您访问教育法治网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教育教育

法治故事

  • 教育法讯Company
  • 更多MORE
教育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法治故事 > 教育故事

立德树人背景下叶圣陶德育思想时代内涵探析

发布时间:2020-03-27 19:05:23  字号:【  】  点击次数:16930次

 任苏民/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室主任

新时代,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温叶圣陶德育思想,深度挖掘其时代内涵,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叶圣陶德育思想,突出体现了叶圣陶教育思想基于中国现代教育实践,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坚持育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文化精神和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创新性,深刻总结了我国现代德育实践的经验和智慧,揭示了中国特色现代德育的本质和规律,为新时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受教育者自觉主动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宝贵借鉴。

一、“做人”为根本:德育的意义和目的

叶圣陶从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人的发展对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把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自觉“做人”, 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根本任务。

(一)适应中国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对整个教育的要求,坚持把以德育人、自觉“做人”作为根本

早在五四时期, 叶圣陶就指出中国现代社会所要求于学校教育的, “是以种种知识为基础, 立于真实的人生观上的教育; 便是‘怎样做人’ 的教育”。其后,他又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20世纪80年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在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使我国每个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公民”。

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德育的意义和目的,就是教人学会“做人”,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现代以至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这同中国现代社会变革与人的发展对教育的整体要求,同整个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为本、以德育人,引导学生自觉“做人”。“做人” 的教育,包括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培养。而其中,德育无疑是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核心价值的。

(二)面对当代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变革对人的发展的挑战,主张教育更需要加强“做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和未来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的加速变革中, 人的发展与培养面临种种挑战,德育相对知识学习来说,是否还那么具有根本性,甚至更加重要?对这个问题,叶圣陶早已作出回答。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处于二战结束、现代社会加速发展,我国即将迎来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转变之中,他就指出:“ 一切的知识根本就是道德。”在现代,“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追求的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分量才好。”在他看来,一切知识的学习,无不受到学习者价值观的支配,受到学习者道德修养的制约。“学习不能没有中心,换句话说,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要明白何所为。将趋向‘封建时代的权威主义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人主义’呢,还是趋向‘使人类的劳动力无限发展的集体主义’?对这个问题不作决定,学习就像盲人骑瞎马。”教育只有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特别是正确价值观养成,才能培养出造福人民大众、推动社会进步、有灵魂、有德行的知识享用者和创造者。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叶圣陶又进一步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每个人“不仅靠科技知能的高明,也得靠思想品德的纯洁,意志操行的坚强”。新时期教育更需要使学生加强“做人”的修养和自律。

历史证明,叶圣陶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是有深刻见地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前瞻意义。有学者指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教育的形态。在人类知识共享时代到来的背景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将让位于人类德性的成长,道德教育必将重新回到学校教育舞台的中心。”

(三)遵循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在规律,阐明让德育更好地发挥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决定作用

叶圣陶还在许多著作中,从中国现代教育的内在规律上,从教育实践中德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结合上,论述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中的决定性影响。他指出,德育要对人的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至整个教育,更好地起到价值导向、心灵自觉、精神动力、环境熏陶、品质提升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后他又强调:“《礼记·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他谆谆嘱咐青年学生:“要立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今天看来,叶圣陶的德育意义和目的论也是符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

二、“人生”为主题:德育的内容和核心

叶圣陶根据“做人”的教育总目标,从我国现代社会变革要求和青少年儿童发展实际出发,以“人生”为主题,抓住“人己一体”伦理精神这个核心,从政治、思想、道德三个层面,提出和构建了中国现代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以爱国立场、民主责任为要义的政治教育

20世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以至改革开放,在整个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 “爱国立场”和“民主责任”,是叶圣陶在政治教育层面非常强调的基本内容。

一是“爱国立场”的教育,也即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的培养。叶圣陶充分肯定这个教育内容对于确立现代中国人的基本政治立场的极端重要性。他主张, 进行“ 爱国立场” 的教育, 不仅要在特定情况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爱国进步运动,激发其爱国精神;还必须将之贯穿在学校的平时教育和各科教学中,贯穿在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养成其爱国习惯。

二是“民主责任”的教育。叶圣陶认为,这个教育应是贯穿我国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又一项根本性德育内容。“民主责任” 教育, 最主要的是要培养每个学生具有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和社会责任心, 积极参加、推动、管理国家、社会和集体的事,自觉自律遵纪守法。他指出,这一教育内容更赋予了中国人的道德修养以现代性的时代意涵。

(二)以人生价值、理想追求为重点的思想教育

叶圣陶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为学生奠定人生观,即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等的思想基础。其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要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人生理想教育。他指出,“人不能没有理想”“理想的内容, 人人可以不同, 但是在今日, 咱们有共同的基本的理想”。在当时,“共同的基本的理想”就是“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这也是反映中国现代发展必然趋势的每个中国人应有的“共同理想”。

叶圣陶以孔子弟子颜渊为例教导学生:“从前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他不改其乐。”他主张要在思想教育中,将高尚的社会理想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化为每个学生乐观向上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成长动力,增强他们的奋斗精神,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三)以行为准则、习惯养成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 是把社会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行为, 并使之养成品德习惯的教育。叶圣陶认为,道德教育要指导学生学习社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让他们在听讲中自动地动脑筋,将种种行为进行比较、分辨,同时在生活里凭自己的观察、思索和体验加以领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进而由正确认知上升为行动信念,自觉实践这些理想、规范,并在持之以恒的实践修炼中“养成良好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立足于基本的“为人之道” , 强调从小从早抓起, 但并不是仅限于儿童阶段, 而应该成为每个现代中国人或者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从儿童开始,到整个学生时代,以至终身发展必需的基本教育内容。

叶圣陶从政治、思想、道德等多个层面,构建了德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包含了中国现代德育的多种功能和“做人”的全面要求,既弘扬优秀传统,又反映时代精神,并且针对受教育者实际,注重基础性、现实性、生活性。这一基本框架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人己一体”。“人己一体”,是叶圣陶对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根本问题即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富有哲学意蕴的回答,是叶圣陶对适应中国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根本要求的伦理精神和价值原理的概括。其本质内涵是:在现代世界,个人与社会命运与共,密不可分。个人要“把一己融合在大群里头”, 努力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 甚至可以“舍小我为大我”;同时, 个人在融入大群、贡献社会中越能发挥主体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就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引用了《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继续奋斗。由此可见,“人己一体”的伦理精神,也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古代圣贤对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的。

三、“人本”为遵循: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叶圣陶根据他所阐明的中国现代德育的意义、目的、内容和核心, 总结我国德育和自身修养的丰富经验, 提出并深入论述了中国现代德育“以人为本”的四条实践原则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法。

(一)以主体德性发展为中国现代德育的本旨

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德育应当以主体德性发展为本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着力于思想道德主体的构建。

以主体德性发展为本旨,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现代中国,每个儿童或青少年学生都具有向善的天性和本能,即内在的德性,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因此,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一定要真正尊重,平等相待。要深入研究、了解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针对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实际正确引导,充分激发每个受教育者的内在德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教育情境,启发受教育者对好思想好品德的学习自觉和正确认知;对受教育者的活动本能、思想意识和个性心理,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 因势利导;注重情感熏陶, 潜移默化,让好思想好品德在受教育者的心灵里引起“共鸣”,唤醒德性,“使之自化”。

以主体德性发展为本旨,集中体现在培养目的上, 就是要构建思想道德主体。诚然, 受教育者是学习主体, 但并非开始就是思想道德的主体。而对学生来说, 在越来越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他们无论是在校学习时,还是将来踏上社会,都要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纷纭复杂的思想文化激荡和挑战, 作出是非善恶等各种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增强不断适应时代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修养本领。因此,叶圣陶主张,德育必须致力于思想道德主体的构建,注重培养受教育者是非辨别和自我教育这两种关键能力。

是非辨别能力,作为一个人自觉分辨是非善恶、正确选择价值行为的理性力量,是受教育者面对环境成长为思想道德主体的关键能力。叶圣陶主张,培养这种能力,对于青年来说,可以较多采用自由阅读、对话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在开放的社会生活情境中锻炼形成正确的识别力。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还是应该以正面教育为主,着力培养他们辨明是非和美丑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 作为一个人在思想道德上自觉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要求自我修养、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 是受教育者面对自我成长为思想道德主体的关键能力。叶圣陶一直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他指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把倚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中也能够“反求诸己” “严格自律”。所谓“自我教育” , 就是不去依傍他人的力量, 自己来养成好思想、好习惯。这种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一辈子“做人”所需要不断修炼的。上述这两种关键能力内外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了受教育者成长为思想道德主体的完整基础。

(二)以人的道德实践为中国现代德育的本体

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德育应当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本体,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 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实践, 以生活实践为检验、评价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

学校德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政治、思想、道德、法治理论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知行合一, 自觉践行这些理论。在深刻的实践探究和体验中把这些理论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真知”,以至内化为他们的信念,才能真正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以,针对学校德育长期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抽象说教、夸夸其谈、言行不一、形式主义的现象,叶圣陶一再强调:“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本体, 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始终做到知行合一,注重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地持之以恒地实践。既要组织受教育者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参加一些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将获得的正确政治、思想、道德、法治认识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既要在一定的时间段,根据实际需要相对集中开展某些主题系列的实践活动, 更要抓住政治、思想、道德、法治上那些基本的精要的东西,引导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持之以恒地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人的道德实践为本体,关键体现在教育评价上, 就是要以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为检验、评价德育效果的根本标准。叶圣陶指出要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考察其成效如何,不仅在学生之能否领悟,尤贵在学生之能否实践。”作为检验、评价德育效果根本标准的“实践”,不仅是指学校组织的或有教师、家长督促的学生实践活动,更不是“只表演一两回”的所谓“实践”,而是摒除形式主义的学生真实、自然的实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思想、态度、行动、言谈相统一的本真实践。作为检验、评价德育效果根本标准的“实践”,也是摒除急功近利,在学生思想品德以至整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渐进性、深刻性、持久性的育人实践。

(三)以整体生命培育为中国现代德育的本位

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德育应当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 从教育的整体上, 结合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 寓于各学科、各课程之中,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及其通力协作, 来进行实施。

叶圣陶一贯坚持这样的观点:“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尽管“学校为了教和学的方便,定了各门课程分别教授,分别训练,但是教育仍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育的整体系统中,德育必然要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生命成长,达到育人目的。 

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在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把德育寓于各学科、各课程之中。叶圣陶指出,不单是思想品德课,“课内的所有知识课和技术课,课外的种种校内校外活动,实际上都有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思想政治寓于各种功课和各种课外活动之中。”“一定要在教学中体现教育”,根据各学科、各课程的特点,系统地挖掘、组织其中的德育内涵、因素、资源、条件,使各学科、各课程共同发挥德育的作用,实现育人的价值。

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在教育主体上,就要求学校里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教师都要从整体着想,把德育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叶圣陶强调: “各科教师均负熏陶之责, 不以教某科为限。”“教师无论教什么,都得从整体着想,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公民。”而且,从学生生活的更大范围来看,不仅是学校教师, 包括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都要通力协作, 共同来实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有效促进其健康成长。

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表明德育要通过整个教育系统各个层次、要素及其联系才能充分有效实施,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个系统不管整体上或是哪方面出现偏差或脱节,都会对德育产生负面影响。叶圣陶曾经指出,学校以及家庭、社会,在办学或上学目的上为功名、谋私利,在教学上单纯应付考试、加重学生负担,在教育活动上搞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等,都会给德育、给受教育者健康成长造成严重损害,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坚决改变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可见,叶圣陶关于以整体生命培育为本位的德育主张,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重要论述是完全一致的。

(四)以教育者的身教为中国现代德育的本源

叶圣陶认为, 中国现代德育应当以教育者的身教为本源,教育者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在教育中做到“身教”与“言教”一致而更注重身教,以此作为德育感染力和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叶圣陶一贯特别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身教示范作用。他指出引导学生学习成长,“老师的示范和熏染作用至关重要。在一切教育工作中,老师以身作则总归是主要的原则,而且是最易见效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揭示了教育工作者全部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以身教为本的人格力量和“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智慧。

以教育者的身教为本源,必然要求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叶圣陶指出教育者“ 既然做教育工作, 自己必须先受教育,而且要身体力行,才有可能使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他鲜明主张“教育者要明是非,辨善恶,有见必言,有言必践:即以此立身,同时也以此为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好思想好品德,自己就得首先养成并且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养成这些好思想好品德。

以教育者的身教为本源,叶圣陶不仅把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且在他自己的一生中始终身体力行,“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遵循的古训,为实践这一原则树立了典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法治教育家园 jiaoyujia.com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咨询电话:18848116119   
邮箱:jiaoyujiayuan@qq.com
办公电话:18848116119

蒙ICP备2022003007号-1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路     邮编:010040
教育法治网    内蒙古教育律师网     内蒙古学校法律顾问